童年的我喜欢自然科学知识,从哥哥姐姐留下来的书中找些科普书来看,从天文地理与气象常识到物理化学知识本本熟读。那时的科普书并不多,抓到那本看那本。那时的科普书多是翻译的国外书籍,主要是苏联书,也有英美的书,这些书的特点是图文并茂易懂,许多知识至今印象深刻,上中学后又经常跑到大学阅览室看“知识就是力量”、“科学画报”、“科学大众”等杂志,期期不漏,全本通读(尽管有些文章看不懂),这些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使我对科学技术充满了好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童年的我就喜欢敲敲打打,拿捡来的木头块、硬纸壳、铁丝、罐头盒来做飞机、做汽车、做轮船……当然只是些简陋的玩具。1956年我跟哥哥参观了在武汉的苏联展览馆,其中飞机、火车与船舶模型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我在奔驰着一列小电气机车模型的沙盘前看了许久,机车为什么会跑,我要造自己的小电气机车。
做这些自己会动的玩具就不那么简单了,那时根本没有用于模型的电动机卖,即使有也买不起,家里的钱要供孩子们读书,要先填饱肚子。我要自己做小电机,但电动机是啥样子?为什么会转?到新华书店看书只有电机学、电工学之类的专业书籍,可我看不懂,找不到一本适合青少年看的科技书。有一次我去买书,在路边书摊看到几本“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是1956年前苏联帮中国出版的中文版(中国“知识就是力量”的前身),知识就是力量太神奇了,打开一看有许多图文并茂的科学知识,图文介绍可动手制作的生活用品与科学玩具,我把书摊上仅有的6期全买了下来。从那以后“知识就是力量”是我期期必看的杂志,文化大革命后我又订阅了好多年,目前仍有订阅。
在一本中文版的“知识就是力量”中有制作小电动机模型的图文并茂的文章,是最简单的两极电机,我就照样做了一个,还真能转,但电池很快没电了,电机的力量也很小,这是为什么,做电动机到底有些什么要求,真实的电动机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杂志上的文章讲不了那么多。1958年“大办钢铁”时,有些小高炉用了电动机来带动鼓风机,我老在电动机跟前转来转去,想看清内部结构,可那都是密封的异步电动机,哪能看到什么。
读初中时买到一本《电动机模型制作》的书,这本书不但讲了电动机的原理与结构,还详细介绍了星形转子直流电动机制作方法,进一步介绍了接近真实大电动机的六槽直流电动机制作方法,书内图片丰富,绘制精美,立体感强。由于条件限制,不可能做出正规的叠片铁心,我做一个简单的四极转子的电动机,还用薄铁皮做了一个小风扇叶,通上电小电机带动风扇转起来,我那个高兴啊,要知道一般老百姓家里有电风扇都是20年之后的事。由于买不起电池,也就玩一下就作罢了。但这本书对于六槽转子电机工作原理的通俗说明与具体制作方法终于使我懂得了直流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与结构。印象太深刻了,在我的网站也特地介绍了相似的八槽直流电动机模型。《电动机模型制作》是我初中最爱不释手的书之一。后来又通过《少年电工》,《矿石收音机》、《电子管》等书籍懂得了许多电工知识与无线电知识。
我时常与小伙伴们一起收集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电工模型、小电动机模型,安装高级矿石收音机,电子管再生收音机等,探讨无线电发报与无线电测向等无线电知识。在高中物理老师指导下,帮学校组装六灯超外差收音机试教板。
那时无线电知识与制作的书略多一些,但电机方面的中层次科普书很少,想对交流发电机、电动机做进一步了解只得买了一些教科书、培训教材来看,深奥理论看不懂,连串的公式更是不懂,好在我也喜欢画画,有些美术功底,能看图识字,所以买书要选图多且画得好的,直到现在我还有这习惯。
为了寻求知识,我放学后常跑新华书店、跑阅览室看书,几分钱的公交车从不舍得坐,来回走上两三个小时去书店是常事,也从未吃过零食,有两个线就去买书。少年时代虽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吃不饱饭,但使我记忆更深刻的是对于科学知识的饥饿。那时我就想过长大后要写些介绍科学技术的实用的书籍,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容易看懂。工作后我经常想有机会要创作一些图文并茂的作品给年轻人,特别是那些科技爱好者,这也是我的一个梦吧。
讲到青少年时期的科技活动,我感谢初中的化学老师康良骥、高中的物理老师方定忠,中学不是重点学校,实验条件并不好,这些老师充分利用简陋的条件,亲自动手带领学生动手制作实验设备与教学仪器,不但解决了缺少的实验设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些有动手能力的科学爱好者。同样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时期,大学老师朱正和带领我们一些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一切从实践出发,在讲数字电路时带领大家动手制作电子线路板,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有中学时期经常一同学习科学知识,一同动手制作科技模型的同学吴金保先生与廖凯贤先生,我们还经常探讨物理知识,天文知识等自然科学知识。我们一同在困难时期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