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风
Monsoon

季风是由于大陆与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空气的流动,是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夏季时,由于海洋的热容量大,加热缓慢,海面较冷,气压高,而大陆由于热容量小,加热快,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暖低压,夏季风由冷洋面吹向暖大陆,冬季时正好相反。6~9月为夏季风时期,11月至翌年3月为冬季风时期。

下面简介中国大陆与东南方海洋的季风状况。

冬季风

太阳辐射在陆地与海洋的差别是季风形成主要原因。

1月前后在亚欧大陆的蒙古—西伯利亚区域的陆地温度很低,在地面形成高气压区(又称亚洲高压),而在东南部的海洋上温度较高,赤道附近海洋温度更高,形成大面积低压区域,形成气流从大陆向海洋流动,在大陆东南地区形成西北季风,在西南地区形成东北季风。此时澳大利亚是夏季,大沙漠上空气膨胀上升形成地面的低压区,这就加强了从北到南的气流流动。

这股向南的风在地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的影响下向西方偏转跨过赤道进入南太平洋向东偏转。如图1所示。

中国冬季的季风走向示意图

图1—中国冬季的季风走向示意图

请看冬季季风走向动画,动画仅为示意。

动画1—冬季的季风走向

夏季风
7月前后,由于陆地升温快,空气膨胀上升,在大陆地面形成低气压,在东南方的海洋上温度相对较低,形成从海洋流向大陆的季风主要有三支,一支来自西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一支来自印度洋(含非洲东部)的西南季风。还有来自澳大利亚的东南季风,此时澳大利亚是冬季,寒冷的大沙漠形成地面的高压区,形成由南向北跨赤道的季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这股风在赤道南部向西偏转,过了赤道转向东偏转,见图2。
中国夏季的季风走向示意图

图2—中国夏季的季风走向示意图

请看夏季季风走向动画,动画仅为示意。

动画2—夏季的季风走向

季风与海陆风的区别

海陆表面的热力差异导致海洋和陆地之间空气流动的还有海陆风,但海陆风是在沿海地区由气压的日变化引起的昼夜风向变化,变化周期为一天,范围仅局限在沿海附近(20至50公里)。而季风系统的作用是驱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大气交换,风向和气压场转换周期为一年,范围数千公里至上万公里。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季风区是指气候受季风影响的区域。在中国,势力强的冬季风影响范围广阔,西界位于青藏高原东侧,南界可达南海中部,而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却要小得多。中国划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依据: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是季风区,不明显和不受夏季风影响的是非季风区.。季风区降水量多,土地湿润,以平原丘陵为主(有部分高原盆地),植被丰富,适于耕种;非季风区降水量少,干旱,属山区与高原盆地,以荒漠为主,以畜牧业为主。显然,季风区更适于人居与经济发展。

把夏季风影响的最北界作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具体划分是指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该线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为中国的季风区;该线以西、以北的地区为中国的非季风区。

图3是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划分示意图。

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图3—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返回上一页   Back to Previous Page